以“电力之光”照亮人类共同未来
发布日期:
2025-11-04
浏览次数:

英国《金融时报》近日发文指出,中国电气化水平已达32%,且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升,进展显著快于欧美主要经济体,由此将中国称为全球首个重要的电力国家。有专家认为,这一判断,不仅是对中国能源结构深刻变革的客观观察,更折射出世界能源版图正在经历的历史性重塑。

雅万高铁疾驰而过,它将雅加达与万隆的时空距离缩短至46分钟;在巴基斯坦广阔的戈壁滩,来自中国的光伏板铺就成“蓝色海洋”,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30万吨;在撒哈拉以南非洲,中国离网光伏系统贡献了超过半数的新电力连接……这些跨越山海的能源实践,勾勒出中国以电力为核心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生动图景。

这场能源革命的深层逻辑,是中国对发展范式的创新性探索。当西方国家还在“政策摇摆”与“利益博弈”中踟蹰,中国已构建起“技术—产业—市场”的协同驱动体系。10年来,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%80%,单瓦成本从约4元降至0.8元以下,推动全球新兴及价格敏感型市场加速拥抱清洁能源。这种“技术降本—产业扩张—市场激活”的正向循环,让新能源成为“最便宜的电力”,重塑全球能源版图——2024年,中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,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/3;全社会每消费3度电,就有1度源自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。中国的能源转型不是简单的替代,而是系统性重构,既筑牢自身能源安全屏障,又为全球提供“清洁电力驱动发展”的新范式。

中国的能源担当,在于以“共享式输出”破解全球能源困局。在中老铁路野象谷、磨憨光伏发电项目,1.3兆瓦的屋顶光伏每年发电150万度;在中非共和国,中企承建的该国首座光伏电站——萨卡伊光伏电站,将当地充足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,输送到首都班吉的工厂、学校和千家万户。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,年发电量可以满足阿联酋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、每年可减少超240万吨碳排放、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约5000个……这些“小而美”的项目,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能源领域的生动实践——不是简单的设备出口,而是“光伏电站+储能系统+电网升级+运维培训”的整体解决方案。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合作让发展中国家拥有了“拿不走的技术能力”。

面对全球能源治理的失衡,中国以“公共产品思维”推动规则重构。当某些国家将能源技术作为地缘博弈工具,中国已积极参与并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,让“中国标准”成为发展中国家的“通用语言”。今年7月,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《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》正式发布,为全球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南。在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的建设进程中,中、印尼技术团队联合攻关编制的《高速铁路技术管理规程》,彻底终结了印尼高铁标准的空白历史。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上,25个签约项目、400亿元投资,印证着中国推动“技术共享、标准共订、规则共建”的诚意。

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的节点回望,中国能源转型的成绩单分外亮眼: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9.8%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”目标;特高压输电线路超过5万公里,相当于绕赤道1.2圈;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5倍多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沙漠光伏板下的生态修复,是高原风机旁的牧民新居,是城市充电桩旁的笑脸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用实践证明:能源转型不是“弃旧图新”的单选题,而是“传统能源清洁化、清洁能源规模化、能源结构多元化”的多选题。

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,中国宣布,未来5年,还将开展200个海洋发展合作项目,支持小岛屿国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,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“清洁炉灶百千万工程”,助力共建清洁、美丽、可持续的世界。

这些行动,既是对全球发展倡议的务实回应,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发展的生动实践。当中国的光伏板在中东沙漠反射朝阳,当中国的特高压线路在南美群山间穿梭,我们看到的是能源的流动,更是发展的希望、合作的力量。这束“电力之光”,穿越国界与山海,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。

(来源:中国能源网)